第176章 固陵烽火影幢幢(1/1)
建安十三年冬,固陵城的夯土墙上突然绽开血色花朵——夏侯惇的大刀劈开最后一名吴军的咽喉,温热的血溅在他护心镜上,映出城头"韩"字大旗歪斜的影子。他单膝跪地,听着身后残兵的喘息声,忽然想起曹操出征前的训话:"若战至最后一兵一卒,便拆城墙为盾,剜敌骨为箭。"
"将军!"副将递来半块硬饼,饼上还沾着冰雪,"斥候回报,吕蒙的水师已封锁长江,我们......"夏侯惇猛然抬头,独眼闪过狠厉光芒,他看见远处的江面上,吕蒙的楼船正缓缓靠近,船头立着的不是战旗,而是用曹军降卒头颅串成的灯笼。
柴桑吴侯府的滴水瓦当坠落,砸在周瑜脚边碎成齑粉。他望着紧闭的朱漆大门,袖中密报被冷汗浸透——那上面用朱砂标着孙权近侍的名单,其中七人竟是吕蒙安插的死士。"公瑾先生,"门官的声音从门缝里挤出,"主公今日染恙,不便见客。"
周瑜的手指按上腰间的"惊帆"剑,剑鞘上的龙纹与孙权书房的屏风暗纹严丝合缝。他忽然想起七年前赤壁之战,也是这样的雪天,孙权亲手为他系上护心甲,那时的君臣相知,如今却隔了十二道铁门与三重禁军。
"报——!"马蹄声打破死寂,一名亲卫滚鞍落马,手中羽檄浸透江水,"濡须坞急报!曹操率虎豹骑已过巢湖,先锋许褚距柴桑不足百里!"周瑜猛地转身,只见孙权的车驾突然从侧门驶出,车帘掀开一角,露出张昭苍白的脸,他袖中露出的竹简,竟与曹军细作使用的密报形制相同。
皖口江面,孙尚香跟着樵夫李华走进茅舍,却在跨过门槛时顿住——堂屋的墙上挂着半幅地图,边缘纹路与曹操的《江东布防图》别无二致。李华憨厚的笑容突然变得狡黠:"郡主可曾听说过'桃花源'?那是丞相为您准备的藏身之所。"他摸出一枚铜哨,吹出三长两短的音调,正是曹军暗桩的联络信号。
"你是......"孙尚香的袖里箭已然出鞘,却在看见李华脖颈处的朱砂痣时凝固——那痣的位置,与她安插在吕蒙军中的暗桩一模一样。茅舍的地缝中突然冒出青烟,她感到一阵眩晕,昏倒前最后看见的,是李华从怀里掏出的令牌,正面刻着"曹",背面刻着"蜀"。
固陵城头,韩当望着夏侯惇部燃起的篝火,忽然听见北方传来闷雷般的马蹄声。他举起千里镜,只见烟尘中冲出的骑兵大旗上,绣着的不是"曹"字,而是"吕"。"不好!"他的佩刀掉在地上,"吕蒙这是要借刀杀人!"话音未落,吕蒙的楼船已开炮轰击固陵城墙,而他的水师旗号,不知何时竟换成了"曹"字。
柴桑深宫,孙权对着铜镜擦拭佩剑"紫电",却在剑身上看见周瑜的倒影。他猛地转身,只见周瑜不知何时已站在身后,手中握着的,正是他今早遗失的虎符。"主公可是在找这个?"周瑜的声音混着风雪,"方才在宫门,某从一名死士身上搜出此物,而那死士......"他顿了顿,"竟是张昭的家仆。"
孙权的瞳孔骤缩,他想起张昭今早送来的参汤,碗底沉着的药渣,正是能让人致幻的"忘忧草"。当他接过虎符时,发现符身刻着的暗纹竟多了一道——那是周瑜用剑尖临时刻下的"救"字。
"主公,曹操的粮草已在皖口被烧光,"周瑜展开舆图,指尖点在"濡须坞","他此刻亲赴前线,不过是孤注一掷。而吕蒙......"他的声音突然低沉,"早已与曹操暗通款曲,方才轰击固陵的,正是他伪装成曹军的水师。"
建安十三年冬,长江的冰面上倒映着四重火光:上游是吕蒙的叛军,中游是周瑜的救兵,下游是曹操的旗舰,而在更远处的江心,一支打着"刘"字旗号的船队正缓缓靠近,船头立着的,既是刘备的使者,也是诸葛亮的刀斧手。
孙尚香在昏迷中被人拖上快船,她挣扎着睁开眼,看见李华正对着一个黑衣人颔首:"人已带到,按约定,我要的东西呢?"黑衣人递过一个锦盒,开盖竟是半块传国玉玺。李华的笑容突然狰狞:"原来刘备也想要这东西,早知道就该多要点好处......"
雪粒子突然变成冰雹,周瑜站在孙权身侧,望着吕蒙的船队逼近柴桑。他摸出怀中的密报,上面用曹操的笔迹写着:"周瑜若死,江东可定"。而在密报背面,竟有诸葛亮的批注:"东风将至,望公瑾珍重"。当他抬头时,却见司马懿的旗舰上飘起了"汉"字大旗,而旗手手中的令旗,竟与周瑜的水师信号完全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