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8章 这就是所谓的战神?(1/2)
韩成神情严肃地说。
见韩成这么说,朱元璋便没有再追问。
朱元璋心中默念,这恐怕是李景隆有意为之,先示弱而后奋起,初战虽败却暗藏玄机,只待时机成熟,便厚积薄发,逆转乾坤。
朱元璋微微点头,心想果然如此。不然,难以解释为何后人称李景隆为“大明战神”。
“此战,南军折损兵力十多万,燕王要求建文帝交出齐泰、黄子澄,建文帝拒绝了。”
燕王遂施反间计,令辽东守将吴高遭削爵免职,东北之患由此消弭。
朱元璋对建文帝针对吴高的举动并不感到意外。当年在大本堂求学的不仅有他的子孙,还有许多勋贵子弟,作为亲王侍读。
吴高身为江阴侯吴良之子,曾是老四的侍读之一。
“天寒地冻,南军本已缺衣少食,加上前一场战斗损失了大量粮草辎重,李景隆打算开春后再北上与燕王决战。”
燕王抓住机会,挥师攻占大同。
蔚州守将王忠等人投降,燕军随之进逼大同。
大同战略位置关键,不容有失,消息传至李景隆耳中,他只能率军前往救援。
待李景隆率军从紫荆关出发后,燕王的大军却从居庸关退回北平。
南军在冰雪中行军,伤亡惨重,空手而归,士气跌入谷底……
建文二年四月,两军于白沟河再度交锋。
此役,南军出动了更为庞大的兵力,总数逾六十万。
李景隆麾下的先锋平安,对燕王颇为了解,知晓燕王惯用的战术,遂依此布下伏兵。
待燕军抵达,平安引伏兵出击,持矛冲锋,瞿能父子亦协同夹击,燕军受挫……
燕王败退之际,竟被郭英预先埋伏在撤退路径上的火器所伤,损兵折将。
燕王领兵殿后,夜行迷路,他亲自俯身辨识河流流向,方得以辨明方位,返回主营。
命令士卒提前进食,为次日决战做好准备。
决战当日,平安、瞿能绕至燕军背后,发起突袭。
燕王见形势危急,派遣丘福冲击李景隆中军,却未能奏效。
于是亲率精锐部队攻入敌阵,双方陷入混战。
燕王连续用尽三筒箭矢,佩剑亦折断,座骑更换了三匹,依旧无济于事。
险些丧命于瞿能与平安之手!
燕王深陷困境,不得不登临河堤,高举马鞭,示意召唤援军……
韩成述毕这段战况,朱元璋满意地颔首,认为李景隆此次表现总算勉强符合大明战神的名号。
看来自己的判断没错。
经历了一系列挫败之后,李景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,迅速成长起来!
韩成继续说道:“李景隆察觉到朱棣的意图,果然心生疑惑,便放缓了进攻的步伐。随后朱高煦率军赶来支援,燕王这才转危为安……”
听到这里,朱元璋原本稍显振奋的心情又跌入谷底。
“紧接着,瞿能带领士兵齐声呐喊要灭掉燕国,局势重新变得动荡不安,燕军再度遭遇挫败。
就在战局最为紧张之际,一阵突如其来的旋风将李景隆的帅旗吹断,南军因此陷入一片混乱。
燕王趁势绕到敌军背后**,南军更加溃散。
燕军趁机猛烈反击,成功击杀了瞿能父子。
南军惨败,几乎所有的军需物资都被遗弃。
大约十万名士兵向燕军投降,李景隆只带着自己的亲信退回德州。
燕军整顿后随即进攻德州,经过一番僵持,李景隆放弃德州,撤入济南。
燕王由此获得了大量的粮草补给。
燕军对济南发起猛攻,李景隆仅剩的十余万残兵士气低迷,再次溃败,李景隆狼狈而逃,燕军将济南团团围住……
当年十月,朝廷传召李景隆返京,剥夺了他的大将军头衔。
黄子澄等人呈递奏章,要求处决李景隆,然而建文帝并未批准……”
韩成讲完这段话后,偏殿内一片沉寂,朱元璋与朱标父子俩彼此凝视,目光中满是复杂的情绪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